close
作者:吳若權 原文出處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eric599/11951384
(2007聖嚴師父親自為我主持皈依儀式,並取法名:「常權」)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——聖嚴師父?我的人生108課 文 /吳若權傍晚1700,剛結束現場的廣播節目,驅車離開電台,習慣性地開啟方才關閉的手機,連續傳來好幾則信號聲,打開簡訊匣,收到令人不捨的消息:敬愛的聖嚴師父圓寂。華燈初上的市街,飄著微雨,我握著方向盤的手,顫抖,終於放聲大哭。不捨、不捨、不捨、不捨,勾起我七年前父親過世時那般的痛楚記憶。最後一次聽到聖嚴師父的聲音,是2008年十月某個晚上,聖嚴師父親自打電話給我,他發現出版市場非常蕭條,關心我的生活,不願意看到我生活過得不好,又要照顧高堂老母,需要經濟支持,他說要把我捐給法鼓山辦學的版稅退還給我。因緣於2007年我曾有幸聆聽聖嚴師父開示,將他結合佛法修行的人生智慧紀錄成書,《甘露與淨瓶的對話》,正式發行之前,我預先捐出一筆小小的版稅,希望盡綿薄之力,協助法鼓山籌辦法鼓大學。這件事本來是很低調處理,不希望用來作為新書的宣傳,以免被誤會為宣傳手法,讓讀者混淆了出版這本書的初衷所以當時並沒有對外界公開。事隔一年多,師父聽聞出版業十分蕭條他很掛念我的生活,擔心書若賣得不好,我的經濟會很困難。當時,我跟師父解釋,書市的銷售情況的確不如從前,但這本書有很多他老人家的粉絲支持,陸續有再版七刷,請他老人家放心,當時我既愧疚、也感動,是我努力不夠,才讓他老人家操心。電話中,他應允要完成我的願望,將為《甘露與淨瓶的對話》錄製幾段話,發行成有聲版的作品,讓更多人可以用聆聽的方式,分享他的智慧開示。( 很可惜,沒有機會收錄他親口開示的聲音了。)隨後,2008年10月10日他又親筆寫了一封信勉勵我,師父的親筆信件,雖然字體已經不若以往蒼勁有力,但讀來依然風骨昂然,透露著他堅毅的性格。師父洗腎多時,仍以蒼生為念,從來只有利他,不為自己,即使身體不舒服,還是殷殷切切關心著眾生。過年前,聽到他住院的消息,我非常掛念,但不敢打擾,只好託朋友打聽病情,法鼓山的師父都要我們寬心。但元月三日出席法會後,病情顯著變化,2/3下午1610,聖嚴師父,與世長辭。[
推薦:
]晚間我到農禪寺,和許多信眾共修誦經,儘管師父交代遺言,不必為他助念,只需誦經為大眾祈福我們仍以誠心念佛祝福,為他送行!農禪寺播放的佛號,是聖嚴師父生前親自錄製,為師父送行的當下,我和其他所有信眾一樣,既不捨、也慶幸,還有更多感恩,尋找生命解答的修行路上,曾經有他老人家的醍醐灌頂。聖嚴師父在遺言中說:「諸賢各自珍惜,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,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,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,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。」凌晨十二點,還有很多信眾依依不捨,在農禪寺樹立的紀念牌板前悼念。師父的法相和題字: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!」是他老人家給我們的最後叮嚀、祝福、也是勉勵。午夜的台北下著雨,彷彿西天極樂世界以甘露相迎,呼應著許多信眾不捨的心情。聖嚴師父已經覺悟成佛,但我相信他會再重返人間,因為《甘露與淨瓶的對話》書中的最末一句話是:有心的人,總會乘願再來。而他教給我的第108課,題目正是:「菩薩不怕苦,一次一次地重返人間,向眾生學習。」聖嚴師父的慈悲與謙卑,永遠留在我的心中。附錄:《甘露與淨瓶的對話》,人7生講。共108課【第1講】認識自我第1課 成長,是往內在去探索自己,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滿足第2課 努力朝向最適合自己的路去發展,但也需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因緣具足第3課 從探索興趣開始發展自我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向第4課 接受天生的限制,改進自己的缺點,也是一種自信第5課 大鴨、小鴨,各有各的發展,經過努力與磨練,小鴨也有變成大鴨的可能第6課 以發展自我為目的,就能把「吃苦」當做「進補」第7課 立定志向之後,就要堅定信念,絕不退轉第8課 志向愈大,挫折和誘惑就相對地變小第9課 承擔責任,完成使命,並非好大喜功,而是要分享夢想第10課 找到生命的導師,效法成功的典範第11課 善用危機感激發自我的力量,突破環境的障礙第12課 利他的練習,可以從無我開始【第2講】愛與親密關係第13課 慈悲,是愛的最高層次,足以跨越人心的藩籬,及於一切眾生第14課 真正的慈悲,是不分對象、沒有條件的第15課 親密關係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,就可能傷害彼此的愛第16課 即使是親情,也必須進化;父母學會放手,親子之間的愛才能長久第17課 教養子女之前,父母應該先教養自己第18課 要解決欠缺安全感的問題,不是仰賴更多的親密關係;而是建立信任第19課 婚姻中的伴侶關係,不是嫁雞隨雞,而是要照顧對方一輩子,彼此守護 第20課 愛不一定要有相對的回饋;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、平等的付出第21課 要盡力和自己建立最親密的關係,有自信就不會恐懼不安第22課 學會慈悲,鬆開心中的防線,拆除心中的城牆,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第23課 唯有慈悲,才能解決因為愛而引起的衝突第24課 「放下」心中的包袱;但永遠不「放棄」心中的理想和責任第25課 善用「愛的減法」,讓親密關係更歡喜自在第26課 真正的「看破」,並非徹底失望;而是體認世事都是虛幻的,不再執著第27課 勇於承擔別人惠予的付出,將來才有分享出去的能力【第3講】孤獨第28課 善用孤獨的力量,是成就自我很重要的修行第29課 必須妥善處理內心的孤獨,才能轉化成為正面的力量第30課 像潛水般躍入最深沉的孤獨裡,才能浮現出最真實的自我第31課 有心、有願,就會有定力,不會被外在環境干擾第32課 與世隔絕,讓自己孤獨,對修行來說是必要的第33課 隨著因緣的路途前行,自己就是最好的知音第34課 遭遇人際關係的挫折,要檢討自己;但不要否定自己第35課 倘若自己的想法很先進、很獨到,就必須多溝通,讓別人充分了解第36課 權勢的孤獨,並非因為位居高處,而是不當行使權力第37課 用行動的熱情,融化內心的孤獨第38課 共修,既可以鼓勵自己,也可以約束自己第39課 用慈悲的心,相互包容,雙方才能得到共修的好處第40課 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判斷不同,應該彼此尊重第41課 化「被動的孤獨」為「主動的孤獨」,就不會感覺孤獨了第42課 幫助孩子化解孤獨的感受,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第43課 修行自己,並非只是獨善其身,而是以蒼生為念,利益眾生【第4講】欲望與恐懼第44課 智者畏苦,但能夠深刻體認別人的苦,卻是慈悲心的開始第45課 「害怕」與「討厭」是一線之隔;去除「傲慢」,才能面對恐懼,展現自信 第46課 傻人有傻福,聰明的人也有聰明的好處,只要自己盡了自己的力量,就不必恐懼第47課 滿足私利的欲望,叫做「私欲」;成就公眾的利益,叫做「願心」第48課 只要是為公共利益,不為私人,就不會患得患失第49課 願心,是來生來世、永生永世,都要繼續再做下去的堅持第50課 轉念的時機,跟年齡沒有絕對關係;而是要視個別的人生際遇或智慧開發而定第51課 愈早轉念愈幸福,因為轉念之前,追求私欲的路程很辛苦第52課 發願心,要有自知之明,量力而為,才不會力不從心第53課 只有「捨」,沒有「得」的欲望,才能夠連「煩惱」都捨下第54課 「想要」,如果超過「需要」;「消費」,就會變成「浪費」第55課 人之所以高貴,是氣質、是品格,而不是珠光寶氣的價值第56課 性衝動,可以用心理來克服,也可以用生活來調劑第57課 為公眾利益而修行,以「願」心而得「願」力;但是,發了願心,還需要正確的方法第58課 用寬大與堅強,消除競爭的恐懼,喚醒更大的願心第59課 拿自己的專長,去服務別人,就會產生「利他」的思考【第5講】自由;自在第60課 為了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,是愚癡的事第61課 要學會放輕鬆,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第62課 自由和放蕩不同。前者,有目標;後者,沒有目標第63課 自由,並非不受規範;此刻若不受規範,將來可能更不自由第64課 適時向別人說「不」,才能保住「自由」;不要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扭曲自己第65課 自由的真諦是:所做的一切,都是出於本身自願的選擇第66課 因為有自知之明,面對誘惑時,才能解脫第67課 要先能夠放下自我中心,才能得到更多自由第68課 覺悟,來自前世累積的善根,也要靠後天努力修行第69課 即使,修行沒有開悟,還是可以對別人有所幫助第70課 修行的目的,就是為了得到解脫第71課 自由,是不受束縛;自在,則是自己做主,沒有阻礙第72課 利益眾生積極的作為,不會因為行動受限而無法發揮第73課 在家修行,不應該忽略對家庭應盡的本分第74課 修行要持之以恆,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初發心第75課 遵守戒律,出於自己的選擇,就不會覺得苦,反而是一種快樂的解脫第76課 世界和平,就是追求全體的自由自在【第6講】挫折與勇氣第77課 多讀書,多向專家請益,可以促使因緣成熟第78課 落實「四它」: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要從勇氣開始第79課 不要用因果論,去解釋過去已經發生的事第80課 堅持,是用理性去評估,而不是用意氣或情緒第81課 最大的勇氣是放下自我,因此而得到開悟第82課 不論碰到多大的困境,都要有耐性,相信時間都可以將它改變第83課 懺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,也是修行必備的條件第84課 如果不知道要對誰懺悔,就對佛懺悔第85課 懺悔最主要的作用,在於自我反省,因為改過而得到成長第86課 懺悔以後,除了悔過之外,還要彌補對別人造成的傷害第87課 犯錯的人,需要懺悔;受傷的人,需要寬恕第88課 寬恕,也是一種勇氣的表現第89課 受害者是菩薩,用肉身的痛苦教育社會大眾第90課 學會寬恕,才能真正打開心結第91課 勇氣,並非外在的剽悍或剛強,而是內在的強韌與堅毅第92課 真正的勇氣,並非蠻力;而是精進不懈的力量【第7講】生命的歸宿第93課 不追問過去,不妄想未來,只需把握當下第94課 信仰,並非靠外在印證;而是內心的感應 第95課 神秘經驗,跟個人的修行及緣分有關第96課 極樂,是從煩惱中得解脫。每個解脫的人,都有機會成佛第97課 相信往生的親人,會繼續他下一段的旅程,是安頓自己對生死牽掛最好的方式第98課 超渡亡魂,是為了在往生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第99課 消極還債;積極還願。自己得解脫,奉獻給別人第100課 若想不到對方的「恩」,就用「願」來替代。「願」的力量,比「恩」更大第101課 有宗教信仰的人,內心比較安定、知足第102課 宗教的入門,是身體力行的實踐,在努力實踐的過程中,就能體會修行的好處第103課 當親友往生時,學習洞見生死的微妙,對自己而言,也是一個重生的開始第104課 有宗教信仰,對生命的歸宿才會有落實感。
推薦網站:

**以上為分享轉載用途,全文請點選出處!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trois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